中医理论中,湿邪作为六淫之一,是导致人体疾病的重要因素。湿气分为外湿与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或久居潮湿之地,外界湿邪趁机侵入人体所致;内湿则常因脾失健运,水湿无法正常代谢,在体内停聚而形成。
湿邪具有重浊、黏滞的特性,人体受湿邪侵袭后,常表现为头重如裹,仿佛头上顶着沉重之物;周身困重,四肢酸懒乏力;大便黏腻不爽或便溏不成形;小便浑浊不清;女子还可能出现白带过多等症状。
湿气停留在人体的不同部位,会引发不同症状:若在肝胆,会出现口干口苦;困于脾脏,舌苔会变得黄腻;影响到胃部,容易导致消化不良、胃脘疼痛等。此外,湿气对人的皮肤、容貌和体型也有不良影响。被湿气缠身,皮肤会变得油腻,毛孔粗大,肤色暗黄无光泽,甚至会长斑长痘。长期受湿气困扰的人,体重还可能逐年增加。
民间常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气黏滞,一旦在体内积聚,便难以彻底清除。湿性黏浊,就像油混入面粉,难以分离。调理湿气需从内外两方面入手,重点在于调整患者的体质。
中医辨证论治
祛湿健脾汤是中医常用的方剂,由苍术、厚朴、法半夏、陈皮、石菖蒲、茯苓、生白术、泽泻、佩兰、薏苡仁等中药组成,能够祛湿健脾,益气和胃。主治胸脘闷胀、肢体沉重乏力、懒动嗜卧、单纯性肥胖、大便不爽,舌苔白厚腻,脉濡滑等症状,通过药物的协同作用,从内部调节身体的水湿代谢,恢复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
雷火灸疗法
雷火灸是利用植物燃烧时发出的热能,起到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等功效。
雷火灸除了艾绒,它还含有沉香、干姜、羌活、松香、乳香、藿香等20多种名贵药材。
艾灸时,灸合谷穴可升清降浊、宣通气血;灸丰隆穴能除湿祛痰,还具有调和胃气、补益气血、醒脑安神等功效,通过穴位刺激,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达到祛湿的目的。
推拿按摩疗法
1、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四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有祛湿健脾的功效。
2、揉按推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再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能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起到温中和胃,健脾祛湿的作用。
3、推按两肋 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有疏通经络、通畅气血、促进胃肠蠕动、祛湿健脾的功效。
中药熏蒸疗法
中药熏蒸选用苍术、白术、佩兰、藿香、车前草、茵陈、泽泻、独活、艾叶等中药饮片,煎煮后利用产生的蒸汽热量,促使机体毛孔张开,使湿气随着汗液排出体外。
这种外治方法不仅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于祛除体内的寒湿之气,还能有效缓解因湿气引起的肢体沉重、颈肩腰腿痛、肥胖等症状,从外部帮助身体排出湿气。
刮痧祛湿气
刮痧通过刺激皮肤和血管,使皮肤上的汗孔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从而起到疏经通络、活血化瘀、祛风散寒、清热除湿的作用。对于因湿气引起的身体沉重、疲倦等症状,刮痧能够起到一定的缓解效果,帮助身体排出湿气,恢复活力。
专家介绍
潘小红
治未病科主任
主任中医师
硕士生导师 教授
石学敏国医大师学术传承人
徐州市名中医
擅长中医针药结合治疗:肥胖、脂肪肝、疲劳综合征、代谢综合征、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及亚健康调理;女性内分泌失调、黄褐斑、月经不调、痛经、不孕、产后调理;自汗、盗汗;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急性胃脘痛、便秘、慢性结肠炎等;颈肩腰腿痛;失眠、头晕、头痛、耳鸣耳聋、面瘫、面肌痉挛、脑梗塞、脑血管病后遗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研制瘦身I号汤、瘦身Ⅱ号汤、祛湿健脾合剂、亚健康汤、镇痛I号等科研制剂,广泛应用于临床。
门诊时间:治未病科周二、周四,名医堂周一、周三、周五。
联系电话:13813285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