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更具优势
徐州市中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主任中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市名中医 张培影
中医学具有“治未病”、“整体观念”、“辨证施治”以及“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在这些方面具有自己独到的临床特色优势。
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可以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发挥优势。比如一些长年患高血压病的患者在经过西药治疗后血压下降至正常水平,患者因此减少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是由于血压的快速下降或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头晕、面赤、心悸等不适却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受到影响,而中医中药则可以辨证施治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我院研制的降压1号方,可以辅助患者难以控制的血压渐趋平稳,并且可以改善患者因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引起的头昏头痛,耳鸣,烦躁、失眠等不适症状,达到标本兼治。
中西医药结合,既可以延长患者的寿命,又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又如,一些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不能控制病情的情况下,进一步加用西药虽可以获效,而加用中药组则显示在同样获效的同时,还可以改善疲乏无力等全身不适。还有报告显示,心力衰竭患者在规范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可以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我院研制的冠心汤、心衰方较好的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了患者的预后。
中医学认为血栓形成是“血脉不通,血行失度,血凝而不流,血气不至”所致的“血瘀证”。从现代医学观点看,其病理实质与血管壁受损,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凝异常,血小板功能亢进及纤溶活性降低等改变有关。可以引起临床常见的脑梗死、脑栓塞、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危重病,危害性较大。长期以来人们不断寻找可以降低血液黏度的药物来预防血栓性疾病,这些抗血栓西药在长期应用的同时引发了消化系统溃疡的发生以酿成无症状性溃疡病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增高。相对而言,具有抗血栓作用的中草药研究显示出一定的优势。我院研制开发的防栓丸抗栓抗凝效果肯定,疗效确切,服用方便。
现代医学认为,窦性心动过缓在临床上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病理性与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或窦房结本身的缺血炎症及纤维化、退行性等病变相关,可见于颅内压增高、血钾过高、黏液性水肿、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多种疾病。在中医诊断中,可见于胸痹、心悸、眩晕、头痛等病症,其临床共同特点为脉搏迟缓。《频湖脉学》有言“迟来一息至惟三,阳不胜阴气血寒”。充分说明该病是寒凝血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温经散寒,通补血脉,使血液运行无阻是提率汤的治疗原则。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病机特点归纳为“虚”、“瘀”、“热”三个字。“虚”为气虚、阴虚,涉及心、脾、肝、肾四脏;“瘀”为瘀血内阻,心脉不畅;“热”为血分蕴热,与瘀胶结难解。西药抗心律失常机理及作用基本明确,但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均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即: ①新出现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快速心律, 心动过缓及传导障碍; ②原有心律失常恶化。且近年来抗心律失常研究在西药方面进展缓慢,而中药中成药有了长足的进展。我院自行研制的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及房早、室早的中成药五参二连冲剂及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升率汤在临床应用中疗效卓著。
☆门诊咨询热线☆ 大厅咨询台:0516-83902087 客户服务中心:0516-8390216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