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谁来救赎你——观影片《肖申克的救赎》有感 作者:孙琰 七病区护士长
次观看这部电影,是在省“三级医院护士长培训班”上,老师因故没能赶到,小礼堂里便放起了《肖申克的救赎》,影片很长,一直放到近晚上七点。带给我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内心的巨大震撼。影片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都是值得慢慢回味的。
由于典狱长利用安迪的知识和才能为他洗钱,那个杀死他妻子的真正凶手的出现也未曾给安迪带来一丝光明,那个可怜的孩子在典狱长与他在狱墙外的一次谈话后而永远的消失,所以安迪注定是一辈子不能离开肖申克的。在我们看来安迪应该彻底绝望了,然而,一把藏在圣经里的岩石锤,一张挂在墙上足可以封住洞口的美女海报,再加上20年的时光,终于给了安迪自由。
相信上帝,更相信自己,不放弃希望,不放弃努力,耐心地等待生命中属于自己的自由,在黑暗之中闪亮出一丝美得令人心痛的光芒,这就是肖申克的救赎。
与安迪相比,我们所缺少的是什么呢?
说实话,对这次培训班,我是没报太大期望的。现实已让我的热情逐渐消退:日趋白热化的医患关系,护士微薄的工资,社会不公正的待遇,病人的埋怨、不解,沉重的职业压力,虽不是监狱的那种沉闷,却已让人逐渐麻木。回想当初那个满怀白衣天使希望和梦想的小女孩,已被十几年的时光磨砺得变了模样。就像影片中老黑那句经典的台词:体制化了,“开始你讨厌它,抵抗它,然后屈从它,当足够的时间过去,你就习惯了它,再也离不开它”。这是种恐怖的现象或者说心理,现实中有多少护理人和我是相同的呢?
我们被束缚在种种条条框框之下,每当碰壁就会说:“哦,那根本不可能!”是不是真的不可能呢?不试试怎么知道,可就是敢去试的勇气太少了,慢慢地放弃了原来的希望。
“Busy for living,or busy for death.”,就像温水里的青蛙,如果再不理性思考一下将来,希望,梦想,就真的得忙着去死了。
安迪是个不可思议的人,他看似柔弱无力,内心却坚强无比。
当他冒着被看守长推下房顶的危险,用替警官逃税为伙伴换来啤酒时,我感到他的智慧和勇气。
当他坚持6年给政府写信终于迎来了肖申克的犯人图书馆和讲习班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的坚忍和顽强。
当监狱上空飘起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的时候,我感受到他对自由的不灭的渴望。
当他爬过自己历经20凿通的隧道,奔向自由的时候,我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他在告诉我们:无论曾经怎样的沉沦和不羁,怎样的失去光明,但千万不要放弃理想,放弃内心的希望。
安迪靠自己的坚强的毅力完成了肖申克的救赎,那么我们呢,靠谁来救赎我们?
我掩面沉思。
当我们抱怨医护差距越来越大时,是否想过我们的职业规划是什么,我们内涵素养是否需要提高。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不屑时,是否想过只有自己强大了,别人才不敢轻视你。
当我们幻想着哪一天护士的经济、社会地位都能大幅提高的时候,是否在内心问过自己,你对这个职业的热情还存在多少?你的内心是否还有执着的信念?
犯人走进肖申克,典狱长的句话就是:“把灵魂交给神,把身体交给我。”可是真正可怕的还不是肖申克的高墙,而是被犯人们被监狱的体制化所逐渐打磨掉的勇气与希望。当绝大多数囚徒早已麻木,慢慢失去了对自由的渴望的时候,在安迪的内心世界一直坚守者自己初的信念,那就是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鲁迅先生说:希望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一部影片放完了,带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