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欧洲杯下注平台_2024欧洲杯买球APP-官网

图片
咨询电话: 8008288120
医院地址:徐州市中山南路169号
过敏治疗中心当前位置: 首页>过敏治疗中心

皮炎湿疹疾病简介

来源:徐州市中医院皮肤科 最后更新时间:2018年1月25日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炎性皮肤病,目前还没有明确其病因,可能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

其临床症状包括明显瘙痒、急性期表现为红斑、丘疹或丘疱疹,伴有水肿,严重者可以出现水疱渗出;慢性患者则以皮肤肥厚为主。
    目前,临床上对湿疹与皮炎概念的认识没有统一,存在概念混用的现象,如脂溢性皮炎又称为脂溢性湿疹。皮炎实际上是组织病理学诊断的结果,不应该单独诊断皮炎。较为合理的办法是先初步诊断为湿疹,待病因或发病机制或临床特征明确后再明确诊断为某种皮炎

 

成因

 

明确病因是合理治疗与预防皮炎湿疹的关键,但湿疹的病因和诱因常因个体和疾病的不同阶段而异,因此不易确定。通常来讲,其诱因可分为外因和内因。

外因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 接触因素:在皮炎湿疹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环境接触过敏是皮炎湿疹的重要原因。 

2. 吸入因素:比如花粉、尘螨、羊毛等。 

3. 微生物因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加重及维持皮损中起主要作用,其在非特应性皮炎中的检出率也增高。马拉色菌在脂溢性皮炎中有一定作用。也得到进一步证实。 

4. 食物因素:常见的有鱼、虾等。食物过敏的实验检测及去除过敏食物对湿疹的治疗有效。 

5. 职业因素 

6. 环境因素如日光、炎热、干燥,各种动物皮毛、皮屑,及各种化学物质如化妆品、肥皂、合成纤维等。


内因则分为以下几方面:

1. 慢性感染病灶、慢性胆囊炎、扁桃体炎、肠寄生虫病; 

2. 内分泌及代谢改变方面如月经周期、妊娠等因素; 

3. 血循环障碍,如小腿静脉曲张易诱发小腿湿疹; 

4. 神经精神因素对本病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如精神紧张、过度疲劳等; 

5. 个体的因素也很重要,个体对各种外界因素的易感性或耐受性受生理或病理生理的影响而增强或减弱。

症状

湿疹:临床特点为多形性皮疹,有渗出倾向,对称分布,自觉剧烈瘙痒,病情易反复,可多年不愈。湿疹的发病,有的仅经急性期或亚急性期,数周后可治愈,但一般常因反复发作,各期经过可交叉或同时存在,在不同的部位可见各期皮疹同时存在:既有皮肤增厚苔藓样变,又可见新起的丘疹水疱或伴有红肿糜烂、结痂、脱屑等。亦有少数患者发病时急性湿疹的表现并不明显,仅表现为亚急性甚至慢性湿疹。(亚急性湿疹为介于急性和慢性湿疹之间的阶段)
皮炎:皮炎和湿疹常作为同义词用来指一种皮肤炎症。常见的皮炎包括特应性皮炎、神经性皮炎、接触性皮炎等。

1. 特应性皮炎 
表现为皮肤干燥,受冷、热以及化学性刺激时,血管反应异常。婴儿好发部位为两颊及前额,以后蔓延至面部,但口唇周围多不受侵犯。皮肤损害最初为红斑及轻度水肿,发展成丘疹及水疱,以后糜烂、渗液、结痂、有时出血。时好时犯反复发作。 
成年病人好发部多为四肢屈侧,扁平丘疹有瘙痒,以后融成斑块,表面干燥其上有鳞屑,常有皮肤剥脱和色素沉着。 

2. 神经性皮炎
主要表现为瘙痒和皮肤呈苔藓改变的慢性皮肤病。多发生于颈部、肘部、腘窝、外阴部及阴囊等处。病初仅为瘙痒,由于搔抓出现圆形或不定形的丘疹。皮色正常或淡褐色,表面光滑或有小鳞屑。以后丘疹增多,中心部互相融合呈苔藓样改变,无渗出倾向,经久不愈或愈后反复发作。 

3. 接触性皮炎
接触部位瘙痒、灼热、潮红、肿胀,出现边界清楚的水疱或大疱。病因除去后症状逐渐消退,若病因未能除去或处理不当,病情可转为慢性。表现为皮肤渐呈暗红色、逐渐浸润、肥厚、干燥、脱屑甚至皲裂。

 

预防

预防皮炎湿疹,须结合患者自身的基本状况,尽可能地避免种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加重因素和刺激因素。

1. 避免搔抓、摩擦等机械因素; 

2. 避免热水洗烫、高温、低温和刺激性药物等物理化学因素; 

3. 避免动植物、微生物感染等生物因素; 

4. 避免精神紧张或情绪低落或消化功能紊乱等内在因素; 

5. 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变应原,避免气源性的屋尘、屋尘螨、花粉、动物毛(猫/狗)、真菌等; 

6. 避免接触性的对苯二胺、芳香化合物、金属镍、橡胶添加剂等; 

7. 饮食方面注意牛奶、鸡蛋白、花生、黄豆、坚果、鱼类、贝壳类、海产品(牡蛎)小麦等对自己造成的影响。

 

治疗

出现疾病相关症状需要到医院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治疗过程中出现新情况需及时复诊。

1. 一般治疗:避免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发病期间忌辛、辣、酒类食物。对鱼、虾等一般易诱发本病的食物应注意食用后及停用后的效果,不盲目地忌口。保持皮肤清洁,避免过度洗烫、肥皂及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治疗全身性疾病,发现病灶应积极清除。 

2. 内服药物治疗:目的在于抗炎、止痒。包括抗组胺药,可选用同时抗组胺和抗炎性介质的双重作用药物,作用更全面;也可选用镇静安定剂。 

局部治疗:对症选用适当的剂型,外用药物应根据需要及皮疹特点,选用清洁、止痒、抗菌、抗炎、收敛及角质促成剂等。针对不同的病期(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有不同的治疗方法。最常用的对症治疗手段就是外用糖皮质激素, 主要作用是消除炎症,缓解瘙痒。但滥用外用糖皮质激素容易引起耐药、皮肤萎缩、形成红血丝等副作用,故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强度合适的外用糖皮质激素。根据医学界研究的最新进展, 在外用糖皮质激素抗炎止痒的同时, 联使用抗菌(细菌和真菌)药物的复方制剂, 起效快、作用强,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徐州市中医院皮肤科致力于皮肤健康事业~~缔造健康肌肤,还您璀璨人生!

垂询热线:0516——839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