荨麻疹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
临床表现:患者以瘙痒异常,皮肤出现成块成片的风团,发病颇为迅速,皮肤奇痒,骚之疹块凸起,多成块成片,疹块疏密大小不等、数目不一,发作时间不定,一日内多次反复发作,多持续半小时到数小时后自然消退,消退后一般不留痕迹,有的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本病部位不定,可出现于身体任何部位。
发病阶段:本病可发送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多见。
分期: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可在日以内数次发疹,经过几日至2周左右停止发作;慢性者常表现为疹块反复发生,时轻时重,病程可达数月或若干年,经久难愈。
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常见为一种过敏性疾病,也有些找不到发病原因。常见的病因有食物,主要为动物蛋白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等和某些食品添加剂等;某些药物如:青霉素、痢特灵、磺胺类等药可有变态反应机制引起荨麻疹;吸入物如:花粉、动物皮毛、灰尘、真菌孢子及某些挥发性气体等也可引起本病发生;某些感染因素可能与荨麻疹的发病有关,如:寄生虫、真菌感染等;此外,物理化学因素如:日光、冷、热、和某些化学物质刺激等;精神因素及内分泌改变,如:精神紧张、兴奋、运动后、月经期、绝经期、妊娠期等;接触某些植物或患有某些疾病,如:风湿热及内分泌病、肥大细胞增多症等也均可发生荨麻疹。
针灸治疗:
针刺:肩髃 曲池 阳溪 合谷 鱼际 大椎 膈腧 天井
配方:风热配风门、肺俞、列缺,血热配曲泽、委中、绝骨;胃肠积热配曲池、足三里、上巨虚、内廷;痒甚配神门、内关:恶心呕吐配内关;腹泻、腹痛配天枢。
方法:每次取5-6穴。急性发病者多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针刺,慢性反复发作者,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隔5-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20分钟,每日一次,10次为义疗程。
针灸疗效
针灸治疗荨麻疹效果较好,主要是针对急性期荨麻疹的瘙痒症状和荨麻疹不易消退等症状、针剂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机体对致敏物质反应性降低,使免疫细胞不分泌或少分泌组织胺、慢反应物质等作用。 荨麻疹难以消散隐退时,以调整脾胃功能,可用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这些穴位针刺以后,多见病人大便通畅,患者大便通畅对抑制荨麻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作用,临床上荨麻疹难以消退者,往往大便不能保持通畅。针灸治疗荨麻疹见效快。
预防
注意锻炼身体,以加强自身的免疫力,饮食合理,忌食鱼虾蟹等海鲜及辛辣刺激食物,忌饮酒和
针法 针灸治病是通过针刺刺激某些穴位来完成的。
1.毫针:针灸临床使用最多的一种针具,将针分为针尖、针体、针柄、针尾5部分。
2.押手:针刺治疗时,配合刺手按压穴位局部、协同刺手进针、行针的手称为押手,一般为左手。
3.刺手:针刺治疗时,执行进行操作的手程为刺手,一般为右手。
4.行针:毫针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个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5.得气:毫针进针后在腧穴部位所产生的酸、麻、胀、重等感觉,称为得气.表示经气已至针下。
刺前准备
针具选择: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和腧穴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规格的毫针。短毫针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腧穴,作浅刺之用;长毫针多用于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作深刺、透刺之用;平柄针和管柄针主要在进针器或进针管的辅助下使用。
针具检查:为防止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多次使用的毫针与一次性毫针在每次使用前,均应严格检查,如发现有损坏等不合格者,应予剔除。
体位选择:针刺时对患者体位的选择,应以术者能够正确取穴、施术方便、患者在留针和行针时感到舒适为原则,患者常用的体位有卧位和座位。
消毒:针具器械消毒、接触物品消毒、术者手指的消毒、针刺部位的消毒以及对治疗室及备品的消毒。
施术方法:
持针法1.两指持针法:用拇、食指指腹捏住针柄,或用拇指指腹与食指桡侧指端捏住针柄。2三指持针法:用拇指、食指、中指指腹捏拿针柄,拇指在内,食指、中指在外,应三指协同。
进针法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切按在腧穴上,以右手持针,紧靠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主要适用于短针的进针。2.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学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主用适用于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所刺学位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
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提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
针刺得气针刺针下是否得气,可以从两方面来判断。一是患者对针刺的感觉和反应;另一是医者对针刺手指下的感觉。当针刺入腧穴得气时,患者有酸、麻、胀、重等感觉,有时还可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现象;医者的刺手可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基本行针手法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
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提插法: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反复上提下插
2.捻转法:将针左右来回捻转。
补泻手法:提插补泻
提插补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
2.提插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注意事项
1.施术过程中,如某些刺法需要触及针体时,应当用消毒棉球作间隔物,术者手指不宜直接接触针体。
2.行针时,提插幅度和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术者所要达到的目的而灵活掌握。
3.头、目等部位应注意针孔的按压。对于头皮、眼周围等易出血的部位,出针时尤应注意,出针后急用干棉球按压,此时按压要适度着力,切勿揉按,以免出血。对于留针时间较长的,出针后宜按压针孔。
禁忌
1. 饥饿、饱食、醉酒、大怒、大惊、过度疲劳、精神紧张者,不宜立即进行针刺;体质虚弱的患,气血亏损者,其针感不宜过重,应剂量采取卧位行针。
2. 针刺时应避免大血管,腧穴深部有脏器时应掌握针刺深度,切不可伤及脏器。
3.孕妇不易刺下腹部、腰骶部以及三阴交、合谷、至阴等对胎孕反应敏感的腧穴。
4.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部位,除特殊治疗需要外,均不应在患部直接针刺。
5.有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应禁用针刺。
针刺异常情况及处理
1.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1)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致针刺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智昏迷,扑到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2)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入水沟、素髎、内关、足三里,炙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取急救措施。
2. 滞针:是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则感觉剧痛的现象。
1)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患者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2)现象:针在体内,提插、捻转、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痛不可忍。
3)处理:若患者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扣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从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3. 弯针:是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
1)原因:医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快,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的组织器官或患者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因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2)现象: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3)处理: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柄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的方向将针起出。若由患者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待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体折断,留在体内。
4)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快、过猛。选择舒适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病人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硬碰和压迫。
4. 血肿:是针刺部位出现皮下出血而引起肿痛的现象。
1)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2)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继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3)处理: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功能活动时,可先做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预防: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
5. 断针:是针体折断在人体内的现象。
1)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2)现象: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3)处理: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示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示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陷于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4)预防: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身折断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地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徐州市中医院皮肤科致力于皮肤健康事业~~缔造健康肌肤,还您璀璨人生!
垂询热线:0516——839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