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欧洲杯下注平台_2024欧洲杯买球APP-官网

图片
咨询电话: 8008288120
医院地址:徐州市中山南路169号
光疗中心当前位置: 首页>光疗中心

有关紫外线光疗的问答

来源:徐州市中医院皮肤科 最后更新时间:2018年1月25日

紫外线定义和分类

紫外线辐射是电磁波普中介于最软的电离辐射和可见光辐射之间的部分。根据生物学作用的差异,紫外线可被分为3个波段:短波紫外线(UVC,180~290nm)、中波紫外线(UVB,290~320nm)和长波紫外线(UVA,320~400nm)。其中UVA又被划分为UVA1(340~400nm)、UVA2(320~340nm)。这是一个人为的分类方法。窗体顶端

紫外线的红斑反应 

紫外线红斑是紫外线辐射后在皮肤局部引起的一种光毒性反应,又被称为皮肤日晒红斑、日晒伤及皮肤日光灼伤等。它是机体对紫外线辐射的反应之一,因其具有肉眼可见等特点,故也常作为光生物学研究的终点指标。

根据辐射后红斑出现的时间,紫外线红斑可分为立即性红斑和延迟性红斑。红斑反应的潜伏期、强度及持续时间与照射剂量相关。一般而言,照射剂量越大,潜伏期越短,红斑反应越强烈(如可出现水肿性红斑,甚至有水疱形成),持续时间也越久。

最小红斑量

最小红斑量(MED)又被称为“生物剂量”,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人体皮肤接收紫外线光源照射后引起肉眼刚能察觉红斑反应所需的照射剂量或照射时间。临床上常用于评价皮肤红斑效应敏感性的客观指标为MED,而最小黑化量(MPD)则是用于评估皮肤黑化效应敏感性的客观指标。一般而言,Ⅰ~Ⅲ型皮肤日晒后易发生红斑,对紫外线红斑反应较敏感,而Ⅳ~Ⅵ型皮肤日晒后易发生黑化,对紫外线黑化反应较敏感。

身体各部位对紫外线的敏感性有很大差异,躯干敏感性最高,后依次为上肢、股内侧、面、颈部、四肢伸侧;手、足背皮肤的敏感性较躯干低4~6倍;掌跖部的敏感性更低。总之,影响紫外线红斑的因素有受照紫外线的影响、受照射局部皮肤的影响、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以及一些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等。

什么是光疗? 

光疗是指直接使用人工光源进行照射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皮肤中内源性色基吸收照射光线,并发生一系列的光化学级联反应,导致机体出现光生物学改变,最终产生治疗作用。

紫外线光疗法的种类 

1) 紫外线光疗法包含哪些?

紫外线光疗法包括光疗(phototherapy)和补骨脂素光化学疗法(psoralen photochemotherapy,PUVA)两种。最初,光疗主要由宽谱UVB、UVA疗法以及UVB与UVA联合疗法组成。80年代中期窄谱UVB(NB-UVB,311-313nm)疗法的引入为光疗带来了巨大进步。

2) PUVA疗法:

PUVA是补骨脂素(psoralen,光敏剂,为线形呋喃香豆素,来源于植物)和UVA照射相结合的光疗方法。患者先外用或口服一定剂量的补骨脂素,间隔固定的一段时间后用UVA照射。PUVA分为局部口服、外用以及浴疗三种方式,后两者无系统光敏反应,可以避免诸多不良反应的发生,近几年逐渐引起关注。
3)窄谱UVB(NB-UVB)光疗:

临床证实,NBUVB比宽谱UVB具有更高的疗效,需要较少的治疗次数即可达到治疗效果,显著降低了光疗的累积剂量。同时NB-UVB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在欧洲,NBUVB几乎完全取代了传统的光疗。

光疗和光化学疗法适应症 

在皮肤科,紫外线光疗法是银屑病、白癜风、特应性皮炎,慢性湿疹等常见病的基础疗法之一。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紫外线光疗法在多形性日光疹、慢性光化性皮炎、光线性痒疹等光照性皮肤病,硬皮病,蕈样肉芽肿,副银屑病,瘙痒症,斑秃,扁平苔藓,掌跖脓疱病,移植物抗宿主病等疾病的治疗中都取得了一定疗效,其适应症将会不断有所扩展。

光疗法的治疗反应 

理想的治疗反应是每次治疗后,照射部位都出现轻微红斑。实际应用中,很难做到每次照射的剂量都恰到好处,医生需要根据治疗反应进行不断的剂量调整,使治疗反应接近理想状态。UVB光疗后,通常在24小时内出现红斑, PUVA治疗后的红斑可延至48小时后出现。

光疗法的不良反应 

短期不良反应为红斑,干性皮肤可能会出现皮肤瘙痒,偶见水疱和单纯疱疹反复发作。适当减少照射剂量、延长治疗间隔时间或者暂停治疗,症状会很快缓解。在医生指导下,外用或口服非甾体抗炎药或皮质激素会进一步缩短症状消除时间。皮损消退后,照射部位可能会出现暂时性色素沉着,3-6个月后逐渐消退。长期反复治疗后,照射部位可能会出现光老化。

光疗注意事项

光疗前,可以使用防晒剂保护非皮损部位,以免晒伤。除非特殊治疗需要,治疗中患者应佩戴UV护目镜保护眼睛,并适当遮盖面部以及生殖器部位。外出时,使用防晒剂或衣物遮盖照射部位,避免日晒。PUVA红斑反应出现较迟,在照射后72小时内都应注意防晒。

紫外线光疗法是否可以致癌 

至今为止,2024欧洲杯下注平台_2024欧洲杯买球APP-官网:光疗、光化学疗法与皮肤肿瘤的相关性已经进行了多项调查,所有的结果都未能证实光疗和光化学疗法会直接导致皮肤肿瘤的发生。体外试验和动物试验显示UVB、PUVA具有致癌性,因此为将可能存在的危险性降至最小,应尽量降低累积照射剂量,同时如果发现照射部位出现异常变化,应及时咨询医生。

308准分子激光

采用XeCl单波长准分子光(波长为308nm的紫外光)用于白癜风和银屑等皮肤病。具有高能量、小光治疗次数少、见效快、周围正常皮肤影响小和适用围广等特点。其波长与NBUVB305~311nm中波紫外线相接近,因此两种方法具有相近的光生物学效应。

一些研究选取许多曾经使用过其他治疗方式(PUVA,NBUVB 等)没有获得疗效的病例为研究对象,比较 308 nm 准分子激光治疗白癜风皮肤病与其他光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发现准分子激光治疗获得了明显的疗效。这样的病人占到研究对象的比例高达49%。

1)308nm准分子激光治疗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

NB-UVB长期作用皮肤后可能产生癌变和皮肤老化等可能的风险不同,目前尚没有2024欧洲杯下注平台_2024欧洲杯买球APP-官网:308 nm准分子激光长期作用于局部皮损后造成皮肤老化和皮肤癌等的报道。308 nm 准分子激光治疗皮肤病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激光照射范围内的皮肤灼伤、刺痛、中度至严重红斑、水肿或水疱等。其发生主要是因为单次治疗剂量过大所致,尤其是在首次治疗时,或患者在间隔一段较长时间的间隔后,没有在再次治疗时进行最小红斑量测定,或者没有恰当减小治疗剂量所致。

2)308nm准分子激光与NBUVB2024欧洲杯下注平台_2024欧洲杯买球APP-官网:疗效和适应症的比较

准分子激光以序列短脉冲的形式(宽度30ns)通过光纤传输到皮损处。每个脉冲能量3mJ,脉冲重复频率可高达200 Hz。激光可以用固定的能量通量(剂量) 发射,从100mJ/cm22100mJ/cm2,以50mJ/cm2的量递增。从光生物学的角度看,准分子激光波长308nm位于NB-UVB光波段内,所以两者的穿透深度和光生物学效应非常相似。准分子激光治疗银屑病疗效高,因其能更有效的导致T 细胞凋零。通常的UVB光源发射多色、连续、非相干光,而准分子激光发射单色、相干的短脉冲光。这会导致一些重要的光疗参数的变化,如光脉冲频率和功率密度。这些准分子激光的光学特性被认为是其比NBUVB更有效治疗白癜风的原因。实验结果也证明了准分子激光比NB-UVB能更有效治疗白癜风。

304高能紫外线

对于小面积、顽固性的白癜风则存在照射不够精准,往往累及正常皮肤,正常皮肤的过度照射将加速皮肤衰老,造成较多的不良反应,且存在疗程偏长,顺应性差的问题。而304高能紫外光治疗仪,具有UVA和UVB双光谱输出,辐射强度可有设备自动校准调定,自备MPD/MED 检测功能。中波高能紫外线可用于治疗局灶性病变,尤其在皮肤皱褶部位,由于很少影响周围正常皮肤,使大剂量应用成为可能,从而进一步提高疗效,缩短治疗时间,克服了NB-UVB光疗限于全身皮肤、不能精确治疗的缺点。

中波高能紫外线与NB-UVB的比较,发现其具有在白癜风治疗初期能显著加快治疗速度。因为照射强度是311nm窄谱中波紫外线的3.5至数十倍,发射具有一定面积的高密度紫外光束直接作用于皮损,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能量利用率,同时减少对于正常皮肤紫外线照射的损害。

304高能紫外线不良反应

红斑仅发生在照射区,患者均能耐受。如出现水疱, 3~5天后自行消退。

氦氖激光

 

1.定义及原理

利用生物刺激作用,促进肉芽生长,加速伤口、溃疡、烧伤的愈合,可使血管舒张,改善新陈代谢过程,可传入皮下组织,刺激神经末梢对整个机体状况及中枢神经系统都有明显的症状改善,用作穴位注射时,可代替中医传统的毫针,达到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

2.功效

1)对人体有调整、刺激作用。

2)可增强组织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3)能促进上皮生长。

4)能促进组织修复,加速伤口愈合。

5)有消炎消肿、解痉止痛、脱敏作用,能促进渗出性炎症的吸收,促使皮肤干燥。

3.适应症

1)带状疱疹、单纯疱疹、疱疹后遗神经痛

2)丹毒、褥疮、多形红斑、化脓性感染、头面部疖肿、皮肤溃疡、皮肤的急慢性炎症

3)皮肤外伤、烫伤、冻疮

4)湿疹、神经性皮炎

5)斑秃

半导体激光

半导体激光通过光电、光磁、光化学、光免疫等引起广泛的光谱效应,以输出高功率高波段光线,透热组织深,具有消炎、镇痛、扩张血管、改善血流、促进细胞再生(皮疹愈合),及增进代谢过程、调节体内免疫状态以及激活脑内的内吗啡系统,减弱疼痛刺激,抑制刺激传导,达到治疗目的。并且在治疗中患者自觉有舒适感和温热感。在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运用半导体激光照射治疗,可以发挥药物与物理治疗的协同作用。